豫剧净行传说李斯忠的演艺之旅
在河南省宁陵县柳河村的一个贫穷家庭里,李斯忠诞生了。他从小就喜欢模仿唱小曲,后来因生活所迫,去了地主家当羊倌。在放羊的空闲时光,他会偷偷去看戏,并模仿那些演员的表演。他的声音洪亮,被周围的人称赞有副好嗓子。
1933年,12岁的小李斯忠被王甲玉发现并吸收进入科班学戏。仅仅72天后,他就登台演出。入科班期间,他学习了12出戏,其中主角上演11出,如《秦香莲》、《铡赵王》中的包公等角色。
17岁的他正式出科,在商丘快乐戏院登台上演,因其嗓音洪亮、作派豪迈,一鸣惊人。他最擅长的是“黑头”角色,如《老包放羊》、《老包赶考》等剧目多达90多出,从童年的包公到晚年的包公,都由他一人扮演。
1950年,他加入了宁陵县豫剧团,并在1953年成为团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一场全剧《秦香莲》,并被评为“河南省先进文艺工作者”。他还参加过各种观摩活动和比赛,每次都获得一等奖或更高荣誉。
李斯忠不仅是一位技巧娴熟的净行艺术家,而且是个不断探索和学习的人。他吸收了京剧、秦腔等兄弟剧种的精华,将其融入豫剧中,使得豫剧更加丰富多彩。他曾说:“唱腔必须结合剧情。”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为塑造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包公形象,他不断学习和实践。这位伟大的净行艺人以其刚健豪迈的声音,让整个社会都认识到了他的存在和价值。如今,虽然他已经不再与我们同在,但他的作品仍然活跃于舞台上,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而这些作品,也成为了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