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风云太监学校秘辛与嵩山崩震
在封建皇权的阴影下,太监成为了一个既不可或缺又需格外小心的存在。他们不仅参与日常生活,还深入宫廷事务,影响力广泛。明朝的太监学校,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培养地。
据记载,洪武十七年,即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一条禁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禁令逐渐被忽视。当明成祖朱棣继位,他开始任用文职太监管理图书、文籍和典章等文化事务。这要求这些官员不仅识字,而且要理解书中的内容。
为了提高太监文化素养,明成祖设立了定期选拔翰林学士作为教师进行对内廷太监文化培训。在宣德元年的七月份,正式成立了“内书堂”,成为专门为宫中太监提供教育的地方。学生年龄从10岁上下开始学习,有时人数可达二三百人。
教材包括《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等初级课程,以及更高级别的《贞观政要》和《文献通考》,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此外,《三国演义》的通俗版本最受欢迎,因为它易于理解且引人入胜。
尊师重教是学校传统,但同时也实行严格纪律,不容许任何放松。新教师到任前,一张请帖会发给他们,并由四十名代表学生恭候其到来。在端门设饭局时,上述礼仪再次展现,以示对老师们的尊敬与热情接待。而严嵩,就在1517年11月20日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在全体学生面前接受了特别隆重的情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