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名士杨炯墨香满怀的文心独运
杨炯:国学小名士,初唐四杰之首,生于弘农华阴(今陕西),排行第七。显庆六年(公元661年)时,他仅11岁便被誉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他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并在后续任职中逐渐升迁至崇文馆学士、詹事、司直等职位。
垂拱元年(685年),杨炯因参与从兄杨神让的叛乱,被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在天授元年(690年),他成为洛阳宫中习艺馆的教员。在如意元年的秋季,他被调往盈川县令一职,其严酷的吏治措施使得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广为人知,即“杨盈川”。
除了其著名的边塞征战诗,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和《紫骝马》,杨炯还留下了许多其他类型的作品,如赋、序、表、碑、铭和志等50篇。此外,还有对王勃文风改革的一份赞誉性评价,以及对于当时文学趋向的一种批判视角。他虽自称不及卢照邻和王勃,但在艺术成就上,与他们并列无二。
明代学者胡应麟曾评价杨炯近体诗风:“虽然输于王勃,却整肃浑雄。”现存诗作33首,其中五律居多,而他的文集大多已经失传,只有一些零散作品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