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魂牛郎织女的电影旋律徐志远音乐工作者的巧思与情感
在山区的童年里,徐志远对音乐的渴望如同呼吸一般不可或缺。中学时代,他便开始了与乐器的初次接触——二胡、口琴、笛子成为了他的伴侣。在那个闭塞但充满想象力的环境中,他用竹笛演奏,用蛇皮蒙胡琴,那些简单而纯真的乐章,如同青春时光中的回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岳西剧团需要扩大招生,徐志远几乎是被他们发现并带入了这个世界。他并不自愿,但他最终还是成为了一名鼓手,为剧团表演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他尝试作曲时,一首又一首受欢迎的唱段和歌曲流露出,他内心深处那份坚持和热爱。
21岁时,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作曲、配器和指挥工作,这种能力让他更加坚信自己能在黄梅戏领域有所建树。高考恢复后,徐志远再次燃起了大学梦想。在1981年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他凭借努力终于获得了一席之地。这不仅是一次个人成就,也是对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份承诺。
毕业后,不论留校还是回到岳西,都没有改变徐志远追求黄梅戏艺术真谛的心意。他参与创作的《红楼梦》舞台剧,在音乐上融合电声音乐与淮剧元素,让宝玉黛玉间的情感细腻展开。这种创新思维不仅赢得了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还证明了他对于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艺术中的独特见解。
1998年的《秋千架》更是展示了徐志远在融合各种艺术形式方面无上的才华。这部作品结合黄梅戏抒情特点,并借鉴西洋歌剧和百老汇风格,使其既有娱乐性又富于叙事性,是当代地方戏与现代音乐混合的一个新尝试。《秋千架》的成功使得徐志远成为一个前卫人物,同时也是继承者们眼中的“好叛徒”。
除了编写论文和著述,徐志遠还致力于学术研究,其主要著作包括《黄梅戏通论》的音乐部分、《程长庚对京剧音乐贡献及其安徽地区皮黄腔合流探讨》以及关于角色的音色造型等。此外,他担任过《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责任编辑及岳西高腔分支主编,对于保护并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影视作品到儿童剧,从单项奖到集体奖,无数荣誉纷至沓来,其中包括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国家广电总局华表奖等,这些都是对他的认可,也是他对于未来更多尝试与跋涉道路的一种激励。在这个多元化时代,艺术需要更多个性化的地方特色,而为此付出的努力正是我们民族艺术面临空前的挑战时期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