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魂徐志远与黄梅戏拉郎配共鸣仿佛音乐的灵魂被赋予了人格
在山区的童年里,徐志远对音乐的渴望如同呼吸一般不可或缺。中学时代,他便开始了自学乐器的旅程,从二胡到口琴,再到笛子,每一次尝试都让他一步步靠近音乐世界。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环境中,徐志远仿佛是被命运带到了剧团门前,他成为了一名鼓手,这不仅是一次意外,更是一次机遇。
随着时间的流逝,徐志远开始尝试作曲,他创作出的唱段和歌曲深受演员们青睐,这份成就增强了他的自信。21岁时,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作曲、配器、指挥的小戏。这股热情并未平息,在恢复高考后的日子里,徐志远再次燃起了梦想。他最终以安徽唯一一名学生的身份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与何占豪、刘如曾等大师共事。
毕业后,尽管有留校机会,但徐志远选择回到岳西,为黄梅戏注入新的活力。在1991年的《红楼梦》中,他巧妙地融合电声音乐与淮剧元素,让宝玉的心理活动在音乐中得以展开。这种创新精神使他赢得“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并为当代黄梅戏注入了新鲜血液。
1998年的《秋千架》更是证明了徐志远在将其他艺术元素融入黄梅戏中的能力。这部作品结合抒情特点,并借鉴西洋歌剧和百老汇音乐剧,使其既保持传统又具有现代感。《秋千架》成为中国地方戏与音乐剧结合的一个新篇章,而徐志远则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一位先锋人物,被视为既保守又继承人的典范。
除了作为一名作曲家和导演,徐志遠也是一位学者。他发表过多篇论著,如《黄梅戏通论》的音乐章节、《试论程长庚对京剧音乐贡献——兼及皮黄腔在安徽合流》、《黄梅戲角色的音色造型》,还担任《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责任编辑及岳西高腔分支主编。
对于如何面向年轻人进行交流和创新,徐志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传统,而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形式。”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舞台剧《红楼梦》、《秋千架》等,以及影片、电视剧和儿童剧等多种形式。他因其卓越贡献获得过多项荣誉奖项,是一位致力于推动中国地方戏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