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为什么要躲在地洞中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何要躲在地洞中写《资治通鉴》?》
在宋朝,士大夫们追求的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积累,更为了将来能够谋得一官半职,从而获得丰厚的待遇。他们纷纷购买豪宅,展示自己的富裕和地位。王拱辰的宅子位于洛阳富人区,是名园冠洛中的奇观,而司马光则居住在陋巷的小房子里。
司马光正在编著《资治通鉴》,夏天酷热难当,便挖了一个地下室作为书房。在这个低矮破败的地方,他埋头著作,形成了别样的生活方式,被人讥为“穴处者”。与周围奢华相比,司马光坚持简朴,不喜奢华,以至于被认为吝啡。这背后是他深刻理解到由俭入奢容易,由奢入俭难的一种生活态度。
此时,此国之主赏赐新进士以备年过节之需,则可作为办公开支使用,这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特殊的优惠。而对于像司马光这样的读书人来说,他们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改变命运,因此对于皇帝赏赐持有一定的尊重和感激。
然而,在这种环境下,司马光选择了一个更加简朴、寒碜的地窖空间来进行他的历史巨著的创作。他对待钱财、物质极其谨慎,对于金钱和权力没有太大的渴望,这也许是他能够保持独立思考,不受外界诱惑而专注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的一个原因。
正是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环境中,司马光完成了他的人生使命——编撰《资治通鉴》,这部史籍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也体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即使在最艰苦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清醒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