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朝阳沟全部唱段的豫剧剧作者与导演工作者又是谁不是樊粹庭吗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豫剧之父,更是一位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豫剧通才。自幼在父亲监督下读书,14岁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5年后转入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预科二年级,1929年毕业。在校期间,他对戏曲艺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也为他日后从事豫剧改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他曾在河南省民众师范讲授戏剧课,并出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在这段时间里,他利用工作之便,对全省各地的地方戏曲种和风土民情进行了考察和了解,同时也广泛接触了解了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这一切都成为他后来从事戏剧工作的生活基础。
1935年,他邀请了一批演员,将开封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并开始了对传统豫剧的一系列改革。他借鉴京剧、话劇的一些成功经验,对管理、排练等方面进行革新,废除了旧有的陈规陋习,为长期被视作粗俗艺术的豫剧树立了一定的口碑。
樊粹庭以一位具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 象征性表达: 他看到了豫曲 的长处:通俗易懂,易为群众接受。但同时也看到了落后的面:脚本粗糙、文词不通。他主张通过创新的方法改变这一状况,因此开始编写新劇本,並讓藝術家們提出意見,以確保作品既能反映時代精神,又能適合觀眾喜好。
他的第一部作品《凌云志》引起轟動,其後陸續創作多部劇目,如《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均取得巨大成功。這些劇目的思想内容和藝術品格都超越了傳統,使得「土梆子」的 象征性表達: 象徵着從傳統到現代戲曲發展史上一個飛躍,這個時期被稱為「黃金時代」。
隨著抗戰全面爆發,樊粹庭將原有人員組織成狮吼劇團,在宣傳、勞軍募捐方面活躍於戰場。他在西安時期,也與當地知名人士合作,不斷創作並演出新作品,其中包括《克敌荣归》等,這些作品因其對女性形象塑造而受到歡迎。
1948年西安解放後,樊粹庭成為西北文聯副主任及西安市政協委員,並參與其他文化活動。在此期間,他繼續創作,如《再生铁》、《法网难逃》,展現出對未來充滿信心。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有30餘部經典之作,是中國戲曲史上不可磨滅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