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之谜四世同名的故事莎士比亚安享晚年曹雪芹却困病而亡
在中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西方,“愤怒出诗人”。痛苦成就了曹雪芹,也成就了莎士比亚。他们的故事背后,是人类精神力量支持的共同体验。本文摘自《天朝向左,世界向右》,作者:王龙,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曹雪芹的家世是一幅奇特的图画。一方面,他们是接近皇权,被万人艳羡的内务府显贵,享受着人间罕有的富贵繁华;另一方面,又被喜怒无常的皇帝时刻操纵着命运,是生杀予夺皆受制于皇家的“世代家奴”。雍正多次骂曹家这种人是“包衣下贱”、“卑鄙小人”,不值一文钱。即便曹雪芹祖父曹寅深受皇恩风光无限,他也要称其先人的身份为“包衣老奴”。这份血泪和历经沧桑巨变的心情,让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他在《红楼梦》中借贾府奴仆之口,说出“你知道‘奴才’那两个字是怎么写的?”这惊魂一语内含多少感慨悲凉? 曾经富贵如云,现在却寄居亲友、庙院、马棚等地。他的朋友形容他:“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嘚嘚白眼斜……”他对这个社会有太多太多的感触,从此潜心文字,回归内心。大约在乾隆九年前后,他二十岁动笔写作《红楼梦》,并由原来“闲来偷笔”变成了终身的事业。
然而,这样的好运气并不属于所有文豪。在英国伦敦附近斯特拉福镇诞生的莎士比亚,其父亲曾是一个羊毛商人,不但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在上也平步青云,当上了斯特拉福镇镇长,但因意外破产,小莎士比亚从此开始饱尝生活辛酸与艰难。他只得中途退学到父亲的手套铺帮忙,最终挣取微薄利润,而父亲则失去了当初的地位。这段往事让年轻的小莎士比亚明白,只要努力工作和创造力,就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剧本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