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君跨过鸭绿江又何去
张竹君:跨过鸭绿江的女权先驱
张竹君,1876年出生于广州番禹的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父亲是三品官员,家境富裕。出身于这样一个旧式家庭的张竹君,没有成为深藏闺阁的千金小姐,反而离经叛道地开学起了西医。
她就读的是博济医院(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南华医校。后转入夏葛女医学堂,在1900年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1899年,张竹君从博济毕业,成为一名通西医内外科的全科医生,开始了悬壶济世的生涯。在闺中密友徐佩萱(后改名徐宗汉)变卖首饰妆奁的资助下,她在广州荔湾开办了禔福医院,自任院长,并且专为贫民治病。
两年后,两人又开办了南福医院。张竹君不仅让自己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而且还开辟了女界办医院之先河。她精湛的手术技艺、对病人的爱护以及演讲能力,使她极富有号召力,每当她倡办医院和女子学校时,都得到富商太太的大力支持。
1901年,她集资创办褆福医院于西关荔枝湾畔,这是广东第一所国人自办的西 医院。不久,又创辦南 福 医院 于珠 江 南 岸 的 漱 珠 桥 側。这两所病院都为平民治病,并在病院内设立教福音堂及演说会,每逢星期六及星期日,她就召集亲友,在此宣传教福音,同时议论時政、倡导新學、提倡女權。
马君武极崇拜張竹君,他曾追求過她,並在日本留學後撰寫《張竹君傳》刊登於《新民丛報》,有“女權波浪兼天涌,大獨立神州樹一軍”的贊語。胡漢敏當時任《岭海报》主笔,他經常在報紙上宣傳張竹君的事迹。
張竹君曾著《婦女人之十一危難事》一書,以揭露清朝婦女性從性別歧視與壓迫為目的,這本書成為激發廣州市區許多婦女性動的一個重要文獻。在她的帶領下,一些婦性走出了家門熱情參與社會活動。
張竹君也是廣東開辦女子學校先驅之一。她創辦育賢 女校並與馬勵芸等創辦私立公益 女校,是廣東開辦女子學校最早的人士之一,被稱為「女子教育運動之父」、「中國第一位女醫師」、「辛亥革命中的紅十字會精神象征」。
1911年的辛亥革命期間,由於缺乏強大的作戰指揮者,而武昌黨人急電同盟會第二號領袖黃興請他到前線指揮作戰。但由於清朝軍隊對武昌周邊地區嚴查封鎖,所以黃興夫妻向上海行醫的地點求助。張 竹 君 立即發起組織上海紅十字救傷隊,以中外人士結隊往武漢救傷為理由,让黄兴夫妇扮作医疗队队员,从上海乘船出发,最终成功将他们带到了前线。此举不仅展现了张 竹 君 的组织能力与领导魅力,也显示了一代伟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国家命运关怀的心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