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为何在写资治通鉴时躲在地洞中
《穴居的史学家:司马光与节俭》
在宋朝,士大夫们追求的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更重要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们一旦考上进士,便买房置宅,建造豪华住宅。赵普宅、寇准宅、陈升之宅、蔡京宅、秦桧宅和王继先宅都是一时之盛,成为宋代建筑的典范。
然而,与这些豪门相比,司马光的生活却格外简朴。他在编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因为夏天酷热,便在地下挖了一个小室,以避暑继续著作。这段时间,他被人称为“穴处者”。
司马光曾回忆,当年他父亲作为群牧判官招待宾客,只是喝市场上的酒,用肉酱和干肉做菜,而水果也仅限于梨、枣和柿。然而,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已经很难见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享受,对奢侈品趋之若鹜。
相比之下,“穴居”的司马光却始终坚守自己的节俭理念,不喜奢华,并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对皇帝赏赐持保守态度,将其视为办公开支,小心翼翼地使用,以防止自己被世俗习惯所影响。
这份淡泊的人生哲学,让司马光保持了清醒头脑,在繁荣富贵的时代背景下,他依然能够专心致志地完成《资治通鉴》,留给后人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