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之谜莎士比亚安享晚年曹雪芹却困病而亡同是文人何异命运
在中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西方,“愤怒出诗人”。痛苦成就了曹雪芹,也成就了莎士比亚。他们的故事背后,是东西方共有的人类精神力量支持。这是因为两位文豪都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他们的创作之旅充满了挑战和挫折。
曹雪芹的家世便是一段奇特而复杂的篇章。一方面,他家族是接近皇权,被万人艳羡的内务府显贵,享受着人间罕有的富贵繁华;另一方面,又被喜怒无常的皇帝时刻操纵着命运,是生杀予夺皆受制于皇家的“世代家奴”。雍正多次骂曹家这种人是“包衣下贱”、“卑鄙小人”,不值一文钱。即使曹雪芹祖父曹寅深受皇恩风光无限,他也曾要称其先人为“包衣老奴”。
这份血泪,历经了曹家沧桑巨变的心路历程,让年轻的时候深受打击、身心俱疲却仍旧坚持写作的小说家,对社会有太多太多感触。他对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感慨,从此潜心文字,回归内心。大约在乾隆九年(1744)前后,二十岁的他动笔写作《红楼梦》,并一发而不可收拾,由原来“闲来偷笔”变成了终身的事业。
然而,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在欢迎才华与智慧。尽管两位文豪都是伟大的文学巨匠,但他们的人生道路却迥异。在英国,那个时期存在着严格等级制度,即使拥有才华如莎士比亚,也不能免俗地遭遇家庭破产、教育中断,并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以维持生活。而且,他虽然后来成功成为剧院演员和剧本作者,但他的早年经历让他明白,一切荣耀都建立在辛酸基础上的。
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的生命里,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反思。他们用自己的笔墨记录下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和社会最深层面的矛盾,而这些作品至今依然能够引起人们深刻共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因为它们不是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所有那些为了追求真理和美好,不畏惧困境和挫折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