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在黄梅戏电视剧中奏响徐志远的乐章仿佛音乐本身有了生命流淌着对演员深情的赞美
在山区的童年里,徐志远对音乐的渴望如同呼吸一般不可或缺。中学时,他便开始了自学乐器的旅程,从二胡到口琴,再到笛子,每一项都是他向音乐深邃世界迈出的脚步。在那个年代,各地都在演绎着样板戏,岳西剧团的扩招让徐志远几乎无意中被卷入其中。他虽然成绩优秀,但家人反对他从艺,最终还是“不情愿”地成为了一名鼓手。
随着剧团表演需求的增长,徐志远开始尝试作曲,不曾想他的创作触动了演员们的心弦,这份成就增添了他自信之心。21岁时,他已能独立完成小戏全套作曲、配器和指挥工作。在恢复高考后,徐志远再次燃起追求大学梦想之火。1981年,当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开放招生时,他凭借坚韧与才华,被选为华东地区唯一安徽籍学生进入该院学习,在何占豪、刘如曾教授等大师指导下成长。
毕业后,即使有留校机会,也是为了回归故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黄梅戏领域。1991年推出的一部黄梅戏舞台剧《红楼梦》,正是他参与创作的一大杰作。在这部作品中,徐志远致力于融合时代感,与古典美丽相结合。他说:“我追求的是‘形散神不散’的原则,以此打造每一个音符。”这种创新精神,使得《红楼梦》在音乐创造上获得高度评价,并荣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
1998年的《秋千架》更是证明了徐志远将其他艺术元素巧妙融入黄梅戏中的能力。这部作品以其娱乐性和喜剧性,为当代戏曲注入新的活力,被誉为中国地方戏与现代音乐剧结合的一个新尝试,是“前卫”的代表,同时也是继承者中的“好叛徒”。除了不断进行学术研究和编著论文,如《黄梅戲通論》的音樂章節、《試論程長庚對京劇音樂的貢獻——兼及皮黃腔在安徽的合流》、《黃梅戲角色的音色造型》等,还担任《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責任編輯以及岳西高腔分支主編。
至今,他留下的丰富遗产包括多部黄梅戏舞台剧、影片、电视剧,以及儿童剧和歌舞作品,如《四季美人》、《美江南》等。此外,其个人也获得过多个单项奖项及集体奖励,其中包括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广电总局华表奖飞天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