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黎锦熙启航新征程
黎锦熙简介:在这片充满历史的土地上,有一位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他的名字是黎锦熙。1890年,黎锦熙诞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字是劭西。在那个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语言文字改革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05年,黎锦熙考中秀才,这标志着他踏上了学习之路。他后来进入了北京铁路专修科,并在那里深造。1911年,他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这段经历为他未来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2年,当时仍然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年代,黎锦熙开始编辑小学教科书。他将《西游记》收入课文,以此推动教育改革和废除八股文,同时倡导学作语体文。这一举措引起了一些保守人士的反对,但也赢得了许多支持者的认可。
1915年,他应教育部之邀到北京任教科书特约编纂员,从此他的职业生涯便伴随着对语言文字改革的不懈追求。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黎锦熙参与了多项重要工作,如创立中华国语研究会、推广注音字母及常用字标准读音,以及改定小学、中学“国文科”为“国语科”,取消小学读经,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等。
1920年代初期,他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这是第一本汉语白话文语法专著,它借鉴了纳斯菲尔德和里德等人的工作,对现代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提出了“句本位”的汉语语法学,用句法控制词法,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抗日战争期间,黎锦熙积极投身抗战事业,在西安、汉中、兰州等地担任教授、系主任、院长等职。他不仅在校园内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还倡导成立九三学社,与许德珩等人共同促进国家文化建设。
1949年的建国大业之后,黎锦熙继续致力于文字改革协会的事务,并且被指定为北平师范大学校委会主席。在1950年代至1978年的晚景中,他先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代表,此间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3月27日,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即将完成他的最后发言稿时,不幸逝世。这位语言文字的大师留给我们的是无数宝贵成果以及对未来一代人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