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国学数典在社会中的应用与传承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以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他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李贺“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就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在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他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尽管面对仕途失意和体弱多病的困境,但李贺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在京时,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一小奴骑驴相随,他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便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最终27岁逝世。
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将其授予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序。人们出于对他的怀念,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鲁迅先生甚至认为他是“鬼才”。虽然也有不少批评者认为他的作品过于奇特和晦涩,但也有人如杜牧赞誉他为“骚之苗裔”。
除了其独特的想象力和语言艺术外,其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这些作品被称为代表性的“长吉体”。许多后来的文学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如宋代的贺铸、周邦彦等,他们都受到了他的启发。
然而,有些批评者认为他作品中的某些部分太过堆砌或难以理解。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人物,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理想抱负以及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思。此外,他对于好景不常及时光易逝的情感表达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在个人生活经历上,都可以看出 李贺 是一位极具个性的文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这样的形象正是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讨才能更完整地了解到,并继续激发新一代文人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