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中的武术英雄为何在全球舞台上屈居二位这问题反复萦绕真令人好奇
同事说:“学跆拳多好,干嘛要学外国拳?”他说:“你真老土,现在只有跆拳道的培训班,哪儿有教武术的呀。再说暑假也就一两个月时间,要是学武术,孩子也就刚学个基本功,跆拳道都能踢木板了。”
同事说的实在话,我有个同学从体校毕业后,就曾经办班给孩子教武术。当时哪租得起什么场馆呀,就是在广场上练。一个暑假的时间,孩子们也就刚溜开腰腿。结业表演的时候,就是演练集体基本功,顶多打一套初级长拳,这还不算对抗,更别提技击了。
再往前推,我们当年是整整练了一年的基本功。天天正踢、侧踢、里摆、外摆、二起脚、旋风脚。这还罢了,那个旋子打得又高又飘,不知道有什么用?我每次练的时候,都要琢磨这个动作在技击时的作用,但始终没整明白。
还有甲组长拳,也叫规定拳,是必会的项目,其中有个侧空翻的动作,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它是否真的有人会在打架时这样做呢?我想,要是好好拜一位民间师父,或许还能学会一些实用的技法和过招的心得感受。但科班出来的人,只会套路和对练,如果自己不下更深入的一番工夫,最终还是只是一本“糊涂账”,只能锻炼身体而已。
现在武术教育,只把套路演练进行发扬光大,即便创新,但离真正的实质越来越远了。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剥离了对抗性和技击性,便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武术了。而且被人视为“花架子”,中看不中用,让人汗颜。此情此景,使人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武术无法吸引现代青少年?
相比之下,作为新兴运动的一员,如今跆拳道却能够立足于我们这里,被孩子们欢迎并主动学习。这或许与其独特教法和训练方式有关,以及它展现出的魅力。在学习基础礼仪和口令掌握基本技能之后,便可以开始接触对抗训练,这对于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回顾历史,上世纪三十年代,当国民政府大力推广国术,每所大学都开设国术班时,有尚云祥先生应聘北京朝阳大学开设形意拳班,他因名望众多学生报名最多。但随着其他学校学生迅速掌握劈腿及腰部技术,而他的学生仍旧仅站桩式修养,最终导致许多学生流失。他那保守传统方法虽然培养出几名精通者,却阻碍了普及推广过程。
如今柔道与跆拳道成功进军奥运赛事,其强大的实战能力与接地气让它们受到青睐,而我们自己的古老文化—— 武艺,却因为高冷脱节,与现代年轻人的心灵距离拉开,一步也不向前迈去。我呼吁相关部门思考如何继承发展,并重新吸引下一代回到武术之中,让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这一美丽艺术依然具有生命力。不只是站在那里转圈圈落地而已,还需展示出其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