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之魂李斯忠的忠诚演绎
在河南省宁陵县柳河村的一个贫穷家庭里,李斯忠诞生了。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他和母亲靠一架纺花车维持生计。7岁时,他被迫去给地主家当羊倌,这段时间他学会了模仿唱戏,从而开启了他与戏曲艺术的缘分。
李斯忠的嗓子很有天赋,经常被周围村庄演出的戏曲所吸引。他不仅聆听,还尝试模仿,每逢有机会,他都偷偷跑去看戏,并将观察到的节奏、旋律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在放牧时,他还编织了一首小曲:“有为王坐树墩,满朝文武把王尊。那一厢卧下‘羯羔子’,这一边立着‘臊胡臣’。地有青草自己啃,不许抵角散了群。哪个不听王的令,一鞭打恁命归阴。”
1933年,当李斯忠12岁时,被老艺人王甲玉发现并吸收进科班学戏。这是他正式踏上成为一名净行演员的旅程。在科班期间,他学习了多出剧目,其中11出是主角角色,如《秦香莲》、《铡赵王》中的包公等。
17岁的李斯忠在商丘快乐戏院登台首次亮相,以其洪亮的声音和豪迈的作派迅速赢得观众喜爱。他曾饰演过多种角色,但最擅长且最爱的是“黑头”这一行当。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扮演过黑头超过90出剧目,从《老包放羊》到《唐知县审诰命》,无一不是以其独特风格和深厚功力所致。
1950年后,随着大平调剧种逐渐衰微,李斯忠转而专注于豫剧表演。他加入宁陵县豫剧团,并担任团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全剧《秦香莲》后,被评为“河南省先进文艺工作者”。1956年参加河南省戏曲观摩演出,因表现在司马茅形象塑造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被田汉赞誉为“这是一个大悲剧”。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李斯忠继续精进技艺,为现代化改造传统戲曲做出了贡献。他参与排练现代话劇《传家宝》,以黑头行当塑造民兵英雄形象,更是在1980年的省级流派汇报会上再次受到好评,并获得建国30周年献礼一等奖。
除了舞台上的成功外,李斯忠也是一位追求真实唱腔的人物。他研究各类唱法技巧,将红脸王半说半唱、偷字闪板及花脸爷高亢自然声腔艺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得他的每一次表演都充满创新性和深度。此外,他还善于借鉴兄弟剧种,如京剧或秦腔中的精华,将其巧妙融入豫剧中,加强自身技术层面上的提升。
1996年10月16日,在郑州病逝后,其影响力仍然持续激励着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与探索。至今,由于他的卓越贡献,对未来世代来说,是一个值得学习、效仿的人物典范。而他亲传弟子的作品,也同样展示出了对原汤滚烂文化精神的一份敬畏与继承,让人们通过他们的手笔,又一次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直达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