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的时代里中国武术曾经风靡四方但为什么它最终败给了跆拳道这个问题让我反复思考
夏日来临,同事的孩子报名参加了跆拳道培训。我询问他:“学武术何须外国拳? ”他回答:“你太落后,现在只有跆拳道的课程,而非武术。暑假不过几个月,学习武术只能掌握基础,而跆拳道则能踢木板。”同事的话言之有理,我想起曾经一位同学在体校毕业后开设武术班给孩子们教。在当时,我们哪有租得起大型场馆,只能在广场上练习。一整年的时间里,孩子们仅仅学会了基本功。结业表演中,他们展示的是集体的基本功和初级长拳,没有对抗训练。
回顾往昔,我们花了一年时间专注于基本功的培养:正踢、侧踢、摆动、二起脚、旋风脚等。这虽然不错,但我始终无法理解这些动作在实战中的作用。而甲组长拳,即规定拳,又被称为必会项目,其中包含一个侧空翻动作,这让我迷惑——谁会在打斗中翻滚,如同孙悟空一般?如果能够拜师学艺,或许能掌握一些实际技巧,让人体验过招。但科班出身者,最多也就是熟悉套路和对练,如果不自己努力锻炼,那只是一纸空文。
现代武术教育更多地强调套路演练,而忽略了对抗性和技击性,因此与真正的武术越来越偏离。剥去了对抗性的质感,它便难以称之为真正的武术。现在它被视为“花架子”,既美观又无用,被轻视而遭诟病。这是因为我们走错了方向。
相比之下,跆拳道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却迅速根植,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不仅教学方法独具特色,其宣传包装也具有吸引力。跆拳道让学习者通过有趣且活泼的手段开始接触,并逐渐掌握基础技法及动作要领,然后进入对抗性训练。在结业表演时,当着家长和观众面前展示速度与力量,不论是漂亮腿法还是破坏木板,都极富吸引力。
历史上,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推广国术,每所大学都开设国术班。当时尚云祥先生因名望,在北京朝阳大学开班,但学生很快流失,因为他的教学方法显得过于保守,一直站在桩式站立或进行静态站桩训练,与其他班节奏迟缓形成鲜明对比。他最终不得不放弃该课题,由此可见,当代小学生更难耐受这种单调乏味的教法。
传统老旧教研方式虽深入其中,却阻碍了武术普及推广。而柔道、跆拳道进军奥运会,他们则凭借强烈的实战性以及贴近民间生活获得成功。然而我们的国家仍然喊着“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在奥运赛场上却无影无形。这是否意味着有关部门只是享受饭票?
因此,对于如何继承发展并吸引新一代回到武術类课程中去,我们需要深思熟虑,不应再追求高超旋转360度或旋风脚落地大劈叉,而应寻找更实在有效的地步。此话语仿佛向那些坐而言谈还嫌腰疼的人发出挑战。我当然愿意尝试,只要他们腾出位置给我空间行走。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正确路径,将使我们的子弟尽情探索这门古老而神秘的事物,也许未来将不会再有人质疑其存在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