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中的毛文锡历史上的星光如同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时光的长河中
他的代表作品《应天长》,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艺术表达的高超技巧。在唐末五代,他担任过多个官职,从翰林学士到司徒,再到枢密院事,体现了他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在权力的争夺中,他与宰相张格、宦官唐文扆发生冲突,最终被贬至茂州司马。这段经历反映出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但毛文锡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他继续创作词赋,其中以小词为后主孟昶所赞赏,与欧阳炯等人共同受到青睐。
毛文锡词的大都是供奉内廷之作,其内容多写歌舞冶游,成就不高,但也有一些精品。例如,《巫山一段云》中的“雨霁巫山上”咏巫山神女,以景寄兴,“远风吹散又相连”,“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触动人心;《甘州遍》调长63字,“秋风紧”一首,则描绘边塞征战的情景:“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场面宽阔凄厉苍茫,为北宋边塞词开先声。
此外,如《醉花间》的“休相问”、“更漏子”的“春夜阑”、《临江仙》的“暮蝉声尽落斜阳”,以及其他一些作品,也都具有清新可读之处。毛文锡还著有《前蜀纪事》2卷、《茶谱》1卷,其中诗词今存30余首,并见于《花间集》、《唐五代词》。
事实上,当代学者考证认为,毛文锡其实死于后蜀建立之前。而在其生平中,他的事迹见于《十国春秋·前蜀》,记录了他的一生及其文学成就。尽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物评价和史料修正,但作为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家,毛文锡留下的作品仍然是研究历史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