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揭秘太监学校与严嵩的故事自然之光映照历史深处
在封建皇权的庞大体系中,太监不仅是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也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既是宫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因其特殊身份而备受猜疑。明朝时期,为了提高太监们的文化素质,并防止他们干预政事,明成祖朱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开始启用文职太监管理图书、文籍和典章等文化相关事务。这意味着太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以便于处理这些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变得尤为重要。
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正式设立了“内书堂”,这是专门为培养宫廷中的太监知识分子而建立的学校。学生通常从10岁左右入学,每年有二三百人左右,其中后来还扩招到几百人。此外,这所学校享有一流师资力量,其教师主要来自翰林学士之中,如陈山、四名助教等,他们都是当时非常有才华和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该校使用一套严格的教学材料,其中包括《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更高级别的《贞观政要》和《文献通考》,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而最受欢迎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通俗版本,这本书深受学生喜爱,不难理解其为什么如此受到青睐。
在尊师重教的同时,该校也有体罚作为惩戒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环境充满了恐怖,而是在确保纪律与秩序方面的一种做法。入学时,学生们需要对老师行礼,并且给予一定见面礼物,如白蜡、手帕和龙褂香。此外,在任教前夕,还会举行隆重仪式,由学校主管及代表向新任教师送上红纸帖子致敬。
严嵩,也就是那个声名狼藉的大奸臣,也曾担任过此校教师。他回忆说,当他去任教时,全体学生都要向他行四个拜礼,而他则站在那里接受这一仪式,没有任何回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可以看出,即使是身处逆境的人物,都能通过教育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认可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