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全中的袁崇焕原来是个被时光遗忘的阉党余孽静静地躺在历史的图书馆里等待着你的发现
阎崇年对袁崇焕的评价颇高,将他塑造为正义、正气的化身:“袁崇焕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1] “我认为: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他的仁与智令人赞叹;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与他的浩然正气紧密相连。袁崇焕留给后人的思想熠熠永辉,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通俗地说,“浩然正气”就是刚直、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2] “袁崇焕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从哲学角度来看,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他的一生唤起万千人奋起,为国家尽力而为,被誉为“中国的脊梁”。[3]
然而,有的人会质疑,这样的形象是否完全准确?在明朝末年,有许多关于阉党余孽的问题浮出水面,而关于 袁崇焕与魏忠贤关系的问题尤其引人深思。在《明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看看《明史》中的记载:“宁锦大战”之后,由于失误被指责辞职回家,但在请辞前,他已经参与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比如修建魏忠贤祠堂,并且还让出了自己的荫位给霍维华。这一点在《明史》中并没有得到详细解释,但是根据其他史料,我们知道霍维华是阉党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更有趣的是,《明史》试图通过以下表述来说明这一点:“尚书霍维华不平,以疏乞让廕(即荫位),忠贤亦不许。”但是,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根据《明熹宗实录》的记载,当时天启帝已经下令批评霍维华让荫于袁崇焕,说:“恩典出自朝廷,霍维华何得移荫市德?” [10]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宁锦大战”之后,因受到了阉党势力的排挤和陷害,所以他才会选择辞职回家。但实际上,从以上提到的信息可以看出,那时候HOVEIWA(霍维华)正在积极地帮助他获得更多荣耀和支持,这难以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
综上所述,对于那些想要了解真实情况的人来说,可以从这些不同的视角去探索历史事件,不要仅仅相信官方或者主流观点,而应该多读多查,以便全面理解一个问题或事件。这也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寻求客观真理,不断更新我们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