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探索西学的奇遇在风起云涌的自然之中
我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回顾那位杨镐统率下的四路大军在萨尔浒惨败的情景。满朝文武震惊之余,我与同僚们齐聚宫门外,呼吁增加兵力、调拨军饷以抵抗后金。翰林院中的一位同仁徐光启,则是独具慧眼,他连续上奏三道奏章,坚信挽救国家危局必须精选人才和训练新兵,并自愿投身于练兵之事。明神宗听闻徐光启对军事有所了解,便准许他到通州进行实战训练。
在我出生之前,这片沿海地带经历了倭寇的骚扰。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讲述当地英勇抵抗侵略的故事,这些情形深深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当我长大并参加科举考试时,我途径南京,那里的传教士利玛窦正频繁讲授西方科学知识。我被他的科学论断吸引,不仅因为它们超出了古籍中的范畴,更因为这些知识让我对西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利玛窦不仅传播科学知识,还致力于扩大其影响。他认为要获得中国皇帝的支持,对传教至关重要。在那个时代,明朝禁止教士进入北京,但通过宦官马堂的帮助,利玛窦成功将圣经、圣母图以及几台自鸣钟送达明神宗那里。虽然神宗不理解圣经或识别出圣母,但对新式自鸣钟颇感兴趣,因此命令马堂让利玛窦进入宫廷。
在一次接见中,当神宗询问关于西洋风俗人情时,意大利人利玛窦误以为自己来自“大西洋国”,但此说遭到质疑,最终得以留下。不过,有了皇帝的支持,利玛窦与官员们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几年后,当我考取进士并成为翰林院官员时,我意识到学习西方科学对于国家富强至关重要。我决定拜师学习天文、数学、测量和武器制造等领域。此次访问期间,利玛窦提及《几何原本》,一本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撰写的古代著作,它需要翻译成汉语却极为困难。我承诺,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会完成这项工作。
随后,每日下午离开翰林院后,我就前往利玛窦处,与他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经过一年多时间,我们终于完成前六卷翻译工作。这不仅是我第一次涉足外国书籍翻译,也是我开始系统学习天文学和水利学的一个起点。此外,我还参与翻译测量学和水工学方面的作品,并结合古代历法研究,使自己的天文学水平达到高峰之一步登龙的地步。
除了推广科学知識外,即使面临个人悲痛——如失去父亲——我也从未忘记民众疾苦。一场江南水灾导致农田荒废,而甘薯秧苗提供了一线希望。我编写了一本小册子来推广甘薯种植技术,从福建沿海地区向江浙地区扩散开来。而今,在提出增强国防力量并被批准之后,却发现实际操作中遇到了无数挑战:缺乏合格的人才和物资,以及资金不足最终导致计划失败。在上海回到故乡生活期间,由于热衷农业科技研究而编写了《农政全书》,详细记录了农具使用、土壤管理以及其他相关农业技巧,为中国农业史上的百科全书做出了贡献。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看着国家陷入危机,又不能容忍继续沉默,所以再次站出来,用我的智慧与努力去寻找解决之道。这就是我的故事,一段充满挑战与成就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