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影子下中国武术为何无法与跆拳道抗衡这个问题反复困扰着我
同事说的是实在话,我有个同学从体校毕业后,就曾经办班给孩子教武术。当时哪租得起什么场馆呀,就是在广场上练。一个暑假的时间,孩子们也就刚溜开腰腿。结业表演的时候,就是演练集体基本功,顶多打一套初级长拳,连对练都没有,更别提对抗了。
再往前推,我们当年是整整练了一年的基本功。天天正踢,侧踢,里摆,外摆,二起脚,旋风脚。这还罢了,那个旋子打得又高又飘,不知道有什么用?我每次练的时候,都要琢磨这个动作在技击时的作用,始终也没整明白。还有甲组长拳,也叫规定拳,是必会的项目,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
现在的武术教育,只是把套路演练这个属于皮毛的东西,把它进行发扬光大,而离武术真正的实质,却越来越远了。我想,要是好好拜一位民间师父,就能学到些实用的技法和过招的手感。但科班学出来的最高级,也就是套路和对练,如果自己不另外下功夫,那也是白费力气。
反观跆拳道,它作为舶来品,却能在我们这里立住脚,并受到欢迎。我认为,这并非仅仅因为它教学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独特魅力,在宣传和包装上展现出其吸引人的地方。而且,它适合活泼好动的小孩子,可以让他们通过学习礼仪、掌握基本技法和动作要领,然后开始对抗性训练,让他们在结业表演中展示速度、力量,使之更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历史上,如尚云祥先生的大力推广国术,他虽然名望很大,但他的教学方法被认为保守,因此受到了学生和校方的一致批评。在当今社会,小学生更难耐受这种老旧作坊式教学方式,而柔道、跆拳道却能够进入奥运会,这无疑证明它们有很强的地面实战能力和普及度。而武术则因为缺乏这些实际性的内容,被人轻视地看待,如同“花架子”一样中看不中用。
因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继承发展武术,让它重新成为孩子们热爱的事情,不断寻找新的途径去吸引新一代,让那些坐在那里说话的人腾出位置让真正懂行的人来谈论这些问题。此外,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为何我们的国術無法與來自韓國 的跆球相比而獲得廣泛接受,這對我們理解傳統文化以及尋求未來發展方向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