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传奇中的中国武术为什么在传播过程中反复遭遇挫折最终败给了跆拳道的兴起这个问题让我深感困惑和好奇
同事说:“学武术多好,干嘛要学外国拳?”他说:“你真老土,现在只有跆拳道的培训班,哪儿有教武术的呀。再说暑假也就一两个月时间,要是学武术,孩子也就刚学个基本功,跆拳道都能踢木板了。”他的话实在太有道理,我有个同学从体校毕业后,就曾经办班给孩子教武术。当时哪租得起什么场馆呀,就是在广场上练。
一个暑假的时间,孩子们也就刚溜开腰腿。结业表演的时候,就是演练集体基本功,顶多打一套初级长拳,连对练都没有,更别提对抗了。而我们当年则整整练了一年的基本功。天天正踢、侧踢、里摆、外摆、二起脚、旋风脚。这还罢了,那个旋子打得又高又飘,不知道有什么用?我每次练的时候,都要琢磨这个动作在技击时的作用,但始终没能完全明白。
还有甲组长拳,也叫规定拳,是必会的项目,其中包括一个侧空翻动作。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因为谁打架的时候还会翻跟头呢,又不是孙悟空。我想,要是好好拜一位民间的师父,就能学会一些实用的技法,再过过招,让人体会一下怎么打。但科班出身的人,只会套路和对练,如果自己不另外下功夫,那就是把身体锻炼而已。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只把套路演练这个属于皮毛的事情进行发扬光大,而离真正实质越来越远。剥离了对抗性和技击性,也就不能称其为武术了。因此,它被人指为花架子,有点中看不中用,被轻视和诟病,这样造成的心情真是让人汗颜。
反观跆拳道,它作为舶来品,却能立住脚,在我们的社会受到欢迎,不仅在教法和练法上独到,在宣传和包装上展现独特魅力。不仅教学生动态有趣,而且适合活泼好动的小孩子。在学习基础礼仪和口令掌握一些基础技法后,就可以开始对抗性训练。在结业表演时,当着家长及观众面前展示速度与力量,对于孩子们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历史回顾,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推广国术,每所大学都开设国术班。那时候尚云祥先生应聘北京朝阳大学开班,由于名望,他形意拳班学生最多。但很快发现其他班已经能够劈腿下腰,他却只能站在桩位上,让学生感觉枯燥,大部分走掉了。这导致校方认为尚先生太保守,最终该课程无法持续下去,即便那时候大学生也不愿接受这种单调繁重的训练,更何况现在的小学生呢?
尚先生那种传统老旧作坊式教学方法虽然培养出几个入室弟子,对普及推广却是个障碍。而柔道与跆拳道进入奥运赛事,与之相比,我们国家仍未将自己的民族体育艺术向国际展现,这或许需要相关部门重新考虑策略。如果我们能够强化其实战能力,使其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或许未来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我呼吁相关部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继承发展我们的民族体育艺术,将它变得更加亲民易懂,让假期里的孩子们重新踏入武术之旅,同时让那些坐在椅上的评论者腾出位置,为他们留下舞台空间。不过必须先解决目前这些问题才行,不可再像过去那样无休止地转圈子,没有任何实际效果。此话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