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新演绎戏曲老人专用软件助力自然之声
我,孙炳新,1947年在方城县清河小金庄村的农民家庭中诞生。尽管家境贫困,但我的精神生活从未贫乏。夏夜,我与父母一起乘凉时,他讲述的《黄天霸》、《武松打虎》等故事和传说总让我的心灵飞翔。我记得,每当冬日晚饭后,父亲会用温暖的话语将那些古老的故事带入现实,让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1960年的夏天,一场机遇改变了我的命运。当南阳戏校来到方城县招生,我才匆忙赶到了县城。在面试中,当老师问及我是否会唱歌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会!”随后,我即刻在现场演唱了一首《好》,这份自信和声音,不仅让我惊喜自己,也意外地赢得了面试官的青睐。
南阳戏校是我艺术之路上的第一站,那里汇集了南阳最优秀的戏剧人才。我接受了系统化、严谨的戏曲教育,在这里学习到的不仅是唱腔和乐谱,还有文化知识。在一年之后,我被分配进入原南阳地区曲剧团,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重大转折点。
起初,人们可能认为我并非漂亮,但我只关注一件事——演出。我对每个角色的扮演充满热情,对每一段台词和旋律都能过目不忘,即便是艰苦的基础训练也让我感到轻松愉快。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在60年代末期,我获得机会在曲剧《智取威虎山》中担任主要角色,此后又成功主演多部经典作品,如《红色娘子军》、《龙马精神》、《龙江颂》,逐渐成为观众心中的焦点人物。
70年代末期,古装戏风潮兴起,再次挑战自我的是新的舞台。我以崭新的形象重新登台,以《李慧娘》的名角身份,在邓州首次亮相,那场盛况空前的演出深受观众欢迎,为我的名字增添了一抹光彩。不仅如此,在省内外各地巡回表演,每一次都是激动人心的人文交流活动。
作为河南省第一届戏曲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以及国家一级演员,无数荣誉纷至沓来,但真正让我感动的是来自广大粉丝的心意,他们通过信件或送上鸡蛋、鞋子这些小物件,以此表达对我的支持与爱慕。然而,即便受到那么多赞赏与肯定,也没有让我离开这个养育我的地方——南阳。这座城市给予了我太多,它培养了我的艺术成长,又有着无数师傅和忠实粉丝,所以留下就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态发展。而今,她已成为一种习惯,是一种根植于土壤里的生命力,只要她还存在,就有希望看到这片土地上的曲剧事业再次繁荣昌盛。这,便是我永远追求的心愿之一:为家乡更多更好的舞台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那份深藏的情感得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