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远黄梅戏电视剧家的灵魂之声仿佛他那深沉的嗓音是黄梅戏的化身给予了无数情感的演绎
在山区的童年里,徐志远对音乐的渴望如同呼吸一般不可或缺。中学时,他便开始了自学乐器的旅程,从二胡到口琴,再到笛子,每一项都是他向音乐深处探索的一步。在那个时代,各地都在热播“样板戏”,岳西剧团于是扩大招生,徐志远几乎是被他们发现并带入剧团成为鼓手。
为了剧团的表演需求,他逐渐尝试作曲,不料自己的创作得到了演员们的青睐,这份认可增强了他的自信。21岁时,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作曲、配器和指挥的小戏。此后,他继续追求高考梦想,在1981年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竞争激烈中脱颖而出,被录取师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学习。毕业后,他放弃留校机会返回故乡,走上了黄梅戏作曲家的道路。
1991年的《红楼梦》舞台剧,是他参与创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为这部作品编曲时,徐志远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赋予其时代感。他将电声音乐与淮剧元素融合,将宝玉的心理活动层层展现出来。这部作品获得了高度评价,并使徐志远赢得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而1998年的《秋千架》更是证明了他把其他艺术元素融入黄梅戏中的能力。他利用黄梅戏抒情特点,并借鉴西洋歌剧和百老汇音乐剧,为当代戏曲注入娱乐与喜剧性,使《秋千架》成为中国地方戲與音樂劇结合的一个创新尝试,标榜着他为戲劇創作者界“前衛”的代表。
除了創作之外,徐志远也致力於學術研究,其著名論著包括《黃梅戲通論》的音樂章節、《試論程長庚對京劇音樂的貢獻——兼及皮黃腔在安徽的合流》、《黃梅戲角色的音色造型》,並擔任《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責任編輯及岳西高腔分支主編。他堅持“黃梅文化是吴楚文化、質朴文化、青春文化、通俗文化”這一觀點,並主張藝術要有個性,有地方性,要有更多嘗試和跋涉,因為現在正處於一個多元化時代。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舞台劇《紅樓夢》、《秋千架》、《風雨麗人行》、《孔雀東南飛》;影片《徽商情緣》、《母老虎上轎》;電視劇《貂蝉》、《朝霞滿天》(平湖秋月);歌舞 《四季美人》(美江南);兒童劇 《男子漢行動》,獲得過多項獎項,如文華創 作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是當代黃梅戲領軍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