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魂徐志远与十八相送共赴演绎
在山区的童年里,徐志远对音乐的渴望如同呼吸一般不可或缺。中学时,他便开始了自学乐器的旅程,试着弹奏二胡、吹笛子和口琴。在那个文化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他通过自己手中的乐器与世界接轨。记得他曾用蛇皮蒙胡琴,那些简单的手段却让他触摸到了音乐的心脏。
随着时间的流逝,徐志远被一家剧团发现,这个机会仿佛是命运安排的一场偶遇。他虽然不是出生于艺术世家的孩子,但他的才华和热情让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鼓手。为了剧团表演,他开始尝试作曲,不料自己的作品深受演员们青睐,这份认可增强了他的自信。
21岁那年,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小戏全套创作,从作曲到配器再到指挥,每一步都展现出他的能力。在恢复高考后,徐志远又一次燃起追求高等教育的心愿。他顺利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与著名导师何占豪、刘如曾教授共研讨。
毕业后的选择是回到故乡岳西,用专业知识为黄梅戏注入新的活力。这一决定对于徐志远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机遇。他将个人风格与传统结合,使黄梅戏焕发出新生命力。1991年的《红楼梦》舞台剧就是这次创新的一大成果,它不仅融入了电声音乐元素,还引入了淮剧特色,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
此后,徐志远不断探索,在1998年的《秋千架》中,将西洋歌剧和百老汇音乐剧元素巧妙地融合进黄梅戏之中。这部作品不仅震撼了一代人的耳朵,也开启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让黄梅戲走向了国际化的大门。他的每一个创作都是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平衡的一次尝试,是对民族艺术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思考。
除了实践工作,徐志远也致力于学术研究,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贡献力量,并担任重要编纂工作。他关于黄梅戲角色的音色造型,以及论述京剧音乐贡献等文章,都展示出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见解。
至今为止,徐志远已有多部重要作品问世,如《孔雀东南飞》、《风雨丽人行》,以及影视作品《徽商情缘》、《母老虎上轿》,儿童剧《男子汉行动》,这些都证明了他作为一位黄梅戲作曲家的卓越地位。此外,他还获得过多项奖项,如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国戏谑节优秀音乐创作奖等,更是树立了一面耀眼的人物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