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穿着民国学生装的她你会不会也想穿上一件时光机回到那年那个梦幻的时代
汪琬,一个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逝世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的学者,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的追求。他的家庭是世袭的宦官家庭,从小他便接触到了复社这样的文化团体,这无疑为他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汪琬性格急躁冲动,但同时又坦率直言,不容人过错,因此在当时的人们中受到了嫉视。但他的坦率和光明磊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他并不追求仕途,而是更加注重学习,对经典有深入研究,对历史有精湛掌握,对朴学也有独到的见解。
顺治十二年,他以高超之笔成为进士,并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最终因病辞官归家。在康熙九年,他再次辞去了官职,选择隐居太湖尧峰山,专心撰写史书。康熙十八年,他被召来参加博学鸿词科,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在此期间他参与修订《明史》,撰写了175篇史稿。
汪琬作为一位文学家,其散文风格疏畅通达,以节制才气、呼应开阖而著称。他主张文笔要恰到好处,不仅要高昂,也要深沉。反观当时流行的小说文学,他则认为那不过是一种俗学,与古代雅驯相去甚远。
汪琬的文风受到了欧阳修等人的影响,同时也与南宋诸家的简洁有气相近。他的代表作包括《陈处士墓表》、《尧峰山庄记》、《绮里诗选序》、《江天一传》等,其中许多作品都受到后人的赞誉,如李元度在《国朝先正事略》中提到康熙帝曾赞扬汪琬为“砥行之儒”。
除了散文外,汪琬还擅长诗歌,以清丽著称,但其诗歌成就不如其散文所及。他留下的遗作包括62卷《钝翁类稿》和56卷《续稿》,晚年自删为50卷《尧峰文抄》,其中包含10卷诗歌和40卷文章。这一切,都证明了他是一个多才多艺、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