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巨擘杨永健的墨海沉思
杨永健书法艺术
2004年12月的一个下午,我收到了来自上海的《杨永健书法艺术集》。一气读完,深感他的书法点画沉着、结构巧妙,一种流畅自然的美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永健,1948年出生于浙江海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发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以及上海市美育学会常务理事和国家高级美术师。他致力于探索与实践,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入选各大展览和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奖”。此外,他还撰写了许多关于书法创作方法的著作,如《楷书笔画技巧》、《楷書结构精髓》、《行草手工指南》等。
杨永健的字体既传承古人的风范,又不拘泥于陈规,以博采众长自成一格。这需要一种审慎而非盲目地选择。在他的楷書作品中,可以看到晋唐时期的韵味,同时又融合北碑中的魅力,使其既严谨又充满生机;在行草方面,他巧妙地将纵横交错融入墨色之中,虽然看似随意,但每一次挥洒都透露出他独特匠心。杨永健对点画运作、结构构建及情感表达三者均下过巨大的功夫。他的字体既有源头可寻,又有历史底蕴,不断形成了一套独特风格。
作为一个未曾亲眼见证他挥毫时的情况的人,我从他的作品分析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落笔时肩膀、大臂、小臂以及手指之间,以及到笔尖至笔腹至笔根,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以达到“用尽全身之力”(《筆陣圖》的名句)的境界。
王僧虔的话语:“‘書之妙道,神采為上’”,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强调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形态;其次是上乘之品必须兼备形态与精神。这一点也能从杨永健的作品中窥见端倪。他重视点画细节,因此每个落墨处都恰到好处,没有单飞或游丝,而是连贯紧密,宾主相宜,都表现出了他对于“意在筆先”的坚持。
作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工作繁忙时间宝贵,但令人赞叹的是,无论如何忙碌,他始终能够保持专注并找到宁静空间来进行创作。此外,他待人接物热情周到,从不陷入无聊争议,这也是他智慧所在。(附图均来源于《杨永健艺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