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大著名战争中的袁崇焕曾是一介阉党余孽却在战场上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英勇与智谋
阎崇年对袁崇焕的评价颇高,将他塑造为正义与正气的化身:“袁崇焕所展现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1] “我认为,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他的仁智令人赞叹,而他的勇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与他的浩然正气紧密相连。留给后人的思想和精髓,是‘正气’,即‘浩然正气’……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纯洁无瑕、坚定不移、超越世俗、永恒不变的心性。”[2] “袁崇焕之死是一场悲剧。在哲学层面上,它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境界的大关。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 袁崇焕也如此。这让万千人心动,使人们流泪,为国家尽忠。他就像鲁迅所说,是‘中国的脊梁’。”[3] “袁崇焕是一位历史人物,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其光辉成就。他在军事上的失误和决策上的偏差,都不能掩盖他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爱国英雄的地位。他将永远铭记在史册上,被后人传颂。”[4] “如同杨继盛《临行诗》中所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时代呼唤着袁崇焕那样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时代需要那样的豪情壮志。而我们通过了解先贤,如仰慨英豪,如知荣耻,以激励来者。”[5]
然而,却有一些资料表明 袁崇焕与魏忠贤之间存在复杂的情感纠葛——他曾经向魏忠贤进言,并修建了一座祠堂以示敬意;他与阉党中的核心成员保持着深厚联系,而且被指控视魏忠贡为干父,并受命帮助后金送去吊孝礼物......试问这样做如何能称得上具备“浩然正气”?为了澄清这些疑惑,我们首先要从一道天启帝赐予的诏书开始,从而探讨出袁崇焕与阉党之间复杂关系。在“宁锦大战”之后,当时提出了辞职的一纸诏书中清楚地指出,那个失误并不轻微,即使没有直接责罚,也已足够证明其错误。
此外,在这份诏书中,还特别提到霍维华,让荫于袁崇焕,这一点往往被忽略,但只要稍作考证,便可发现霍维华并非完全无辜。在查办阉党过程中,当时确实有人提出反映过涉及阴谋活动的事情,其中包括霍维华等人,他们被列入了一个名单里:
虽然未祀颂阴行赞道削籍者二十余人:张訥、徐大化、杨维垣、霍维华等
在这一群众最早期参与星云门案件以及左光斗案件的人员当中,“徐大化、杨维垣、何维达”排列很靠前。这三个人是阉党中的老牌分子之一,并且他们都参与了针对东林派赵逢节、一青等人的迫害。此事详见刑科右给事刘懋的一个奏疽报告:
起补刑科右给事刘懋疏陈:“……嗣是魏广微恨杨涟疚参忠贤有门生宰相等语遂谋合忠贤之旨逐星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以去又授旨起王绍徽徐大化崔呈秀何维达杨维垣各资凶毒而权归于忠贤矣。”
由此可见,在魏忠贤掌权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而这个名字,在“宁锦大战”之后居然要求将自己的荫功让一级给予另一个人,这种情况本应引发更多疑问。
其实,对于那些声称 袁崇焕遭到了 阴谋陷害 的说法,我们应该更加怀疑,因为据《明史》记载,他在辞官回家的同时,被指控遭到了 阴谋陷害。但是在所有这些事情发生之前,他却获得了一次机会,让自己的荫功提升一级,那么这难道不是一种特殊的手段来保护或安抚某些势力吗?
当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解释,更需要深挖历史真相,以便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些人物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