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位帝王的继承人中朱棣登基后为何赐予了黑衣宰相姚广孝府邸和宫女
在明朝的16位帝王继承人中,朱棣登基后,为何赐予了黑衣宰相姚广孝府邸和宫女,但他都不要?临终之际,朱棣再次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臣只想和陛下要一个人!” 明初历史上,姚广孝是个传奇人物。他和朱元璋一样,都曾是和尚出身,却都因各种原因再度入世。从某种程度来讲,他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然而,对于这个明朝谋臣,评价却不一而足。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他,朱棣就不会发动靖难之役,他是一个“奸僧”,一个违背传统伦理的家。姚广孝对朱棣究竟有多大作用?朱棣又是如何对待这个大谋士的?他最终结局是否呢?
在受了高职之后,姚广孝依然不改和尚本色,他没有留发还俗,而是继续光着头,成了有名的黑衣宰相。明成祖朱棣曾经劝说过姚广孝脱发还俗,可他却拒绝了。赐予他府宅和美人,他也都拒绝了。
很多人不理解,姚广孝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如果不是图功名富贵,为何冒如此大的风险辅佐朱棣成就霸业?或许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出这名黑衣宰相的内心想法。他在《题江行风浪图》中写道:“世人知险是风波,哪识人心险更多”。也曾经写下:“贫贱安居良不恶,名利奔驰有何乐”。
从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厌倦了功名富贵,他所图不过是一生清闲隐居,不愿意将自己的才华用于成就个人功业上。而当一切海晏河清,他回复本职,只想要做个逍遥散人。
在帮助朱棣稳定朝政,并背下严苛刑罚骂名之后远离风云,在之后的人生中为朱棣完成《永乐大典》,文化史上留下巨作。在晚年时期,将生活重心转移到修学著书上,将自己在佛法上的思想编辑到书本之上留下不少佛教名篇。
永乐十六年病逝于北京大庆寺,在去世前几天,被迫交代遗嘱,由此可见其心理状态与无尽追求真理的心境。在临终前最后一次面谈时,其请求仍旧表露其对事物超越现实社会价值观念的一种追求:“臣只想陛下要一个人。”那个人,是溥洽,因为溥洽是一个好人的缘故,从而体现出其对于正义、善良及同情心的一种坚持与追求,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历经千辛万苦,一路由权力场逐渐远离,最终选择静坐沉思以实现自我解脱的事迹,如今已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奇迹之一。这位被称为“奸僧”的真正命运,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答案似乎并不仅仅关于功利,更涉及一种超越常规的人性探索——忠诚、信仰与爱。这段故事,让我们思考那些被视为异类或反派角色的背后,有多少份悲剧,也有多少份英雄主义,以及他们所秉持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它们能否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如果你真的知道姚广孝,那么你应该明白这一点:历史并非简单地由胜者定义,而是由所有参与者共同编织出的复杂纹理,每个角色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无论是在荣耀还是痛苦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