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典章军事之星闪耀战场
王典章: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
王典章(1865—1943),字幼农,以字行,三原县马额镇魏回村人,原陕西省政府委员。他的生活轨迹与时代紧密相连,见证了清末民初的变迁。
在16岁中秀才后,他受业于刘古愚、柏子俊,这两位都是当时的文化巨子和思想家。王典章深受他们影响,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有着坚定的爱国情怀。在四川任职期间,他表现出了卓越的治理能力,被推举为都督,但他选择了维护大局而不接受这一职位。
1914年,他在广东担任高雷道道尹,同时领警卫军五营,节制陆军一个团。他以廉洁公正著称,在11个县内政通人和,为百姓带来了安宁。康有为赞扬他“临莅高雷,威惠流闻,我泽如春”。
然而,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王典章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辞去官职,以示抗议。在1921年,他被江苏当道选用,从事赈灾工作,并成功筹集了大量资金救济灾民。
1932年末至1937年的四年间,王典章担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在省府改组后,他主动辞去民政厅长一职,只保留省府委员兼赈务会主席职务,全心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在这段时间里,他废寝忘食,但仍然精力充沛地校刻杨仲珊诗文集等,使其流传至今。
尽管身处战乱之中,即使病体已弱,也没有放弃帮助难民的事业。当他74岁时,因健康原因辞去了省府委员职务,但依然致力于救灾工作直到逝世。
除了政治生涯外,王典章也是一位文学家,其作品包括《安隐庐诗存》、《思过斋文集》等,其中《安隐庐诗存》由余冠英题封面,有钱钟书作序,是文坛泰斗们高度评价的一部作品。此外,他还校刻了多位前辈学者的诗文集,为他们的学术思想进行传承。
教育是另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他的重要领域之一。他捐资创办了一所小学,即现在名为莲湖区前卫小学。这所学校至今仍在运行,是他善举仁德的一个缩影。此外,还有关于修史的事迹显示出他的关注和贡献,其中包括撰写序言支持《续修陕西通志稿》的编纂工作,以及促进西安事件后的南京解决过程中的奔走斡旋努力。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政治、教育还是文化方面,都可以看出王典章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且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他的生活经历与成就不仅是历史上的记忆,更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