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与三大王朝的覆灭
万历十五年的税收增负
在万历年间,明朝为了弥补国家财政赤字,不断提高赋税。这种政策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们因为过度征税而深受其苦,他们对此感到愤怒和无奈,这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天启二年的天灾人祸
天启二年(1622),中国发生了一系列连环自然灾害:大旱、瘟疫、地震等,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困境。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进一步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增加了民众的不满情绪,为反抗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明末巨星李自成
李自成是这场历史变革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原是一名小商贩,因参加过一系列的小规模起义,最终成为领导农民起义的一把手。在他的领导下,红巾军迅速扩张,其势力范围覆盖数省,并最终攻占北京城。
清军入关与三藩之乱
同期清军也开始向南侵略,首先是皇太极率领清军北伐,并于1616年攻破辽东城堡。此时,在南方出现了一股新的力量——三藩。孙传庭、郑成功和黄兴各自分别控制着江南地区,对抗清廷,但最终都未能阻止清军入关统一全国。
明亡国破与新王朝建立
1644年,李自成被清兵击败,他自己跳河自尽,而北京再次沦陷给清军。当时的大臣吴三桂归降顺利,最终促成了崇禎帝逃往四川。但由于内部矛盾严重,加上外部压力巨大,大明帝国很快就走向衰落。而同时,从事边疆作战多年的皇太极继承父位,即顺治帝,以极大的努力将国家稳定下来,并奠定了后来盛世康乾时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