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地图下的中国武术传播之谜跆拳道为何能反复刺激而我方失利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同事的孩子报了个跆拳道班,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学外国拳,而不是传统武术?”他回答说:“现在只有跆拳道的培训班,哪还有教武术的?再说这暑假时间短暂,要是学武术,孩子们也就刚学会基础功夫,跆拳道却能踢木板。”他的话让人不得不思考。
我的同学曾经从体校毕业后自办了武术班,当时租场馆困难,只能在广场上练习。一个暑假时间内,他们只能练习基本功,没有实战经验。结业表演时,他们只能展示集体基本功和初级长拳,对抗训练更是缺失。
回想当年,我们花了一整年时间学习基础动作,如正踢、侧踢、摆步、二起脚和旋风脚,但这些似乎没有太多实际用途。我常琢磨这些动作在技击中的作用,却始终未得其解。此外,还有甲组长拳中的侧空翻,我无法理解它在打架中有什么意义。
相比之下,民间师傅教授实用的技法,让学生过招体会战斗感。而科班出身者虽然掌握高级套路,对抗能力有限,最终仍是一本“糊涂账”。
现今武术教育主要强调套路演练,不注重对抗性和技击性,使其远离真正的实质。被视为花架子且中看不中用,是这种教育方式造成的尴尬。
然而,尽管如此,跳绳健身依然受到了欢迎,因为它具有趣味性,不像传统武术那么枯燥单调。在学习礼仪和口令之后,便可以进行对抗训练,让孩子们在结业表演中展现速度与力量,更具吸引力。
历史上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推广国术,每个大学都开设了国术班,但学生很快因为枯燥单调而流失。这让我深思当前教学方法是否适应现代青少年需求?
柔道和跆拳道能够入选奥运会,其魅力不仅在于包装,更重要的是它们强大的对抗性与接地气。而我们自己的武术,本应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却偏向于使其变得高雅脱节,从而导致自身无人问津。
相关部门应该深思如何继承发展 武术,以吸引新一代,让假期的小朋友重新回到武侠世界,这才是关键所需考虑的问题,而非空谈旋子凌空或旋风脚落地大劈叉等虚无缥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