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奇闻严嵩反对奸臣钱宁自然界龙具谁可掘
我曾经听闻,明朝有一位名叫严嵩的大臣,他的政治生涯似乎从一开始就被冠上了“奸臣”的帽子。然而,事实可能更为复杂。据说在他刚进入仕途时,并非如后来一般,他反而是痛恨奸臣,甚至为了避免与当时权势滔天的奸臣为伍,他借口父母丁忧,选择了隐居十年。
也许正是因为“十”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完成或极限,就像我们说的“十大风景”,“十大建筑”一样。在这方面,即使排出多少名,也足以让严嵩成为明朝权力斗争中的佼佼者之一。
入阁为相之年,严嵩已是61岁,那时候的皇帝是明世宗嘉靖。当那位皇帝遭遇了一次意外惊吓——宫女杨金英带领几人欲杀嘉靖未果——之后,这位皇帝便长期住在西苑万寿宫中,而陪伴左右的人只有一个方士和严嵩。得宠后,他开始大行威权。他要看奏章副本才能交给正本,这导致凡有才华却不够谄媚者必受打击,而那些巧言令色的则能迅速升迁。更令人害怕的是他善于巧妙迎合,用一种既温柔又狡猾的手段提拔某些人,或陷害另一些人。
然而,如果说严嵩一路走来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那么这也是一种误解。他最初并非如此,更是在老家躲避了十年,不愿与当道的奸臣同流合污。这期间,有两个名字浮现出来:钱宁和江彬,他们都是武宗时代的一群玩世不恭之辈,与他们沆瀣一气,却最终因江彬揭发钱宁而各自遭报应。
武宗死后,其弟继位成为嘉靖,但他的兴趣远比处理国事更倾向于个人享乐和求长生术。在此背景下,首辅夏言和严嵩竞争激烈,但最后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嘉靖手里。他偏好谁,则谁胜出。而要赢得他的青睐,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满足他的私欲,这导致各种投机取巧、卑鄙无耻的事情层出不穷。
一次,由于兴献王牌位被太庙放置引起众议,一开始坚持反对意见的人变成了支持派头,因为恐惧皇帝失望。不久后,对抗祥云出现,被授予特赐金币,以表谢意。此后的岁月里,每逢庆典或重要事件,都会有所表现,无论是《庆云赋》还是戴香叶巾,还有专门仿制五顶香叶巾赏给高级官员,比如夏言、严嵩等人的行为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像是严嵩这样的人物,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坏事,更不是始终以来恶。但问题往往显得简单,是个人品行的问题;但其实深层次上,要建立一个好的制度,让真正的心地善良的人得到尊重,同时让那些心怀叵测的人无法施展其邪恶计划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单纯捣乱任何事情都要来得长远且实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