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敏中自然中的少儿国学探索
白敏中:少儿国学探索在自然中的智慧传承
白敏中(公元792—861年),字用晦,祖籍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唐后期宰相,著名诗人白居易从弟。自幼好学,不善言谈,承学诸兄,擅长诗文。
少年时期的白敏中,以寒门好友贺拔(基)一同考取进士。任殿中侍御史,不久征召到义成节度使李听府衙。李听面见后,非常满意。他辅政期间,在缓和、加强民族关系上有着一定的贡献。在处理民族关系和恢复、发展边地经济作出一定贡献,一生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位皇帝。
唐武宗久闻白居易之名,急欲召用。当时白居易患病,宰相李德裕极力反对武宗重用白居易。乘机向武宗奏道:“白居易有病,不便朝事,其堂弟白敏中文辞类其兄居易,重友情,且有器识。宜召用。”武宗允准,即诏令白敏中为翰林学士。
他曾三次谢绝,但不久就遭到崔铉和郑颢的排挤。在咸通二年(861年),西南蛮族侵扰,他的一生身居要职,对于治国、治军都有杰出的建树,最终因足疾自请退出。一生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四位皇帝。
他的墓冢及唐时所立的神道碑仍保存完好,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这段历史记载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斗争与个人命运,同时也展示了一代宰相在国家大计上的努力与贡献,以及对于少儿国学教育的推崇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古代人物生活方式及社会环境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