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之魂河南豫剧的代表作岂不在樊粹庭
豫剧的代表作岂不在樊粹庭?他,男,既是剧作者又是导演,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豫剧通才。原名樊郁,河南省遂平县潘庄人。在父亲监督下读书,从小便酷爱京剧,被同学们称为“戏迷”。曾拜开封京剧名家贺桂福、云路卿为师学戏。求学期间的戏剧活动,使他对戏曲艺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日后从事豫剧改良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他曾任学校国剧队队长,演出过《失·空·斩》、《捉放曹》等劇。他利用工作之便,对河南全省各地的地方戏曲种和风土民情进行了考察和了解,同时也广泛接触了解了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这一切都成为他后来从事戏剧工作的生活基础。
1935年,他邀请了一批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戲院改建为豫聲劇院,并借鉴京劇、話劇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劇場管理、戲班管理和劇目的演出排練等方面都進行改革。他废除了戲班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亲自進行編志,致力於豫劇的改革,使長期以來被視為粗俗藝術的豫劇有了不錯口碑。
为了进一步丰富豫剧表演技巧,他请来了有真才实学的京劇票友贾荫堂为剧院的演员教授武功,同时还不断将一些有真才实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吸收到剧院中,使得象声馆汇集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樊粹庭以一位具有思想的人物看待 象声馆:通俗易懂,但同时也看到了 象声馆落后的面貌:脚本粗糙、文词不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开始编写新的脚本,并采用一种创作方法,让艺人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连唱词也让艺人们编定,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几年。
他的第一部作品《凌云志》一经上映即引起轰动,其后的《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多部作品都取得很大成功。这批作品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品格,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传统舞台作品,不仅宣扬中国人民传统美德,还包含反帝反封建思想。在抗战浪潮兴起时,更体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
樊粹庭这一系列创作对整个开封地区形成巨大的冲击,可以说从他开始,被视为“土梆子”的 象声馆 才得到了飞跃,达到了一个从演出水平到脚本质量和思想境界都是“空前的”高度,加速形成了一段 象声馆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随着时间推移,樊粹庭继续创作,在西安成立狮吼儿童话团,不断汲取新思维,用新的观念去表现生活。他在西安艺术界知名人士高培公、高至模等人的支持下,以极顽强意志坚持下来,最终在1948年的西安解放后,被选为西北文联副主任,也担任过西安市政协委员及其他职务。此外,他还参与1950年代初期国家文化建设,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