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嫁给科研老古板的故事
我和连德伦的故事,从未想象过会是这样的一段经历。我们相识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丈夫,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在他的世界里,数据是王者,每一次实验都是对现状挑战的一次尝试。
连德伦,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回忆起他在华南工学院无线电专业本科毕业那年,他充满了对未来无限的憧憬。随后,他继续深造,在信息论专业研究生毕业,那时他的梦想已经开始清晰起来——成为一名专注于科学研究的人才。
然而,这个时代不再是轻松追求理想的时候。那年的1968年至1970.5年间,我先生曾在上海警备区崇明岛富民农场劳动。那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地方,但是在那里,他利用自己的知识,为部队卫生所研制出了一台电针电疗仪,并且还向当时著名军医学习针灸,这些都成为了他日后的宝贵经验。
回到城市生活后,我们家的门口总是一串串数字和公式。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沉浸在工作中,无意间变成了“科研老古板”。我见证了他从事载波机、抗电磁干扰到光纤通信等领域的工作,也看到了他为这个行业贡献出的不懈努力。
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但我始终支持着他的职业道路。我相信每一次数据分析,每一次实验成功,都离不开前人奋斗留下的基石,而我们这一代又如何能没有他们这些坚实的事业基础呢?
现在,当人们提到“连德伦”,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敬仰之情,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科技创新永远不会停歇。而对于我来说,这份爱情,就是最美好的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