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瞿昙悉达开启佛学之光芒
瞿昙悉达简介:在7世纪下半叶到8世纪上半叶的唐代,中国迎来了天文学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瞿昙悉达。他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天竺,而他自己则生于长安,这个城市如今我们称之为西安。在一座名为瞿昙庣的墓中,1977年的发掘工作揭示了这一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自古以来便是京兆人,即长安人的后裔。其中,瞿昙悉达以其卓越的贡献而闻名,他在唐睿宗景云三年(712年)担任太史令期间,亲手参与修复了一架由北魏永兴四年(412年)所制定的铁浑仪。这台浑仪经历了漫长时光,最终流入到了唐朝。
此外,在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他奉命翻译了《九执历》这部关于印度天文学的著作。这本书不仅介绍了日月运动和日月食计算法,还包含了一系列印度科学知识,如将周天分为360度,每度再分为60分钟;采用30度作为黄道十二宫的一部分,并将其称作“十二相”;并且引入了点数表示十进位中的空位“零”,以及三角术中的正弦函数等概念。尽管这些新思想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发展产生影响有限,但它们仍然展现了当时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与互鉴的情况。
然而,其最显著的成就是参与编撰《开元占经》这部作品。这项工作对于保存并传承中国上古、中古时代宝贵的天文资料至关重要,使得后人能够了解并学习这些珍贵知识。因此,无疑可以说瞿昙悉达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他不仅推动了科技领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且也留下了一笔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人类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