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名人故事大全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诞生乃是为了应对那场历史上如同巨龙般威胁国家尊严的不平等条约之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大全:同文馆的诞生与风气之争 - 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背后的艰难历程
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的强烈压力下,被迫承认英文和法文为官方外交语言。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恭亲王奕提出了创办外语学堂的计划。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862年6月11日,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习机构,也标志着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然而,在那个时代,“闭关锁国”政策和“夷夏之防”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于学习外语的人士充满了偏见。曾有广东商人因翻译一书而被清廷查禁,并遭百姓愤怒追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即使待遇优厚到能够拿薪水、享受优良生活条件,也无法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就读。齐如山回忆说:“我们每天吃的是四大盆、六大碗,还有荷叶粥、果藕等,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只能招到20名左右学生。”
面对这种情况,恭亲王奕决定从科举正途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同文馆,以期培养出真正懂得西方文化与技术的人才。不过,这一做法激起了守旧派官员的大反对,他们认为这是背离传统道德和破坏士林风气。
1867年3月5日,一道奏章上呈朝廷,将此举斥责为“上亏国体、下失人心”,并且预言数年后,“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随后,一系列小字报开始流传,其中讽刺同文馆以及那些学习洋人的行为,这些小字报甚至到了直接骂街的地步。
杨廷熙候选直隶知州则将这些内容编织成奏折,上呈朝廷,他列出了十大罪状,其中包括“忘大耻顾小耻;舍中国师夷狄;不修圣贤之道;不讲士林之节”,结论是同文馆创设是一种违背天理、违背人心的事情。
尽管如此,由于慈禧太后的支持,以及对于西方国家交流的实际需求,最终这项计划得以继续推进。但这个过程证明了当时社会中的保守势力如何抵制任何形式的变革,更何况是在教育领域发生的一场革命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