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国学热在社会的盛行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他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他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
从小就能词章,15、16岁时,就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这次会面促使了有名的《高轩过》诗的创作。
尽管他的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他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但韩愈作《讳辨》鼓励他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他虽然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最终遭到落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在京时,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他们一起写诗,有些即写投囊中归家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最终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依张彻。一生体弱多病,在27岁去世前,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在沈子明嘱杜牧写序十五年之后,被人们传颂。他被认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是一种好景不长、高度悲观的情绪表现方式。
他的文学成就包括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语言瑰丽奇峭。这一点受到许多后来的文学家的赞誉,如杜牧评价:“太白仙才,长吉鬼才。”而王夫之则认为:“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
然而,也有人批评他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有缺点。而另一方面,由于仕途失意及体弱多病,他也因此没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过,他留给我们的遗产仍然极具价值,为后来的文学家们提供了宝贵启示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