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卿为何成为京剧票友而非演员马连良演唱会纪念之际我们怀旧其传奇一生
在清光绪二十四年,苏少卿选择了不寻常的道路,他放弃了教师的职位,投入到京剧的学习中。尽管他的身高超过了一般演员,但他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最终在1927年找到机会,在上海的高亭唱片公司任职。接下来,他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流动,录制唱片、主持票房和进行演出活动,同时也为多个报刊撰写戏剧评论和考证文章。
1932年,苏少卿得到了家庭工业社的资助,并创办了“无敌播室”,每晚在李树德堂电台播出戏曲教导节目,并邀请名伶名票共同参与。这一项目持续了20余年,不仅在上海各电台播音,也出版了《戏剧月刊》十数期。此外,他还担任过多所大学业余京剧组织的指导工作,以及自办票房,如“国剧研究会”和“苏声社”。
苏少卿的一生是对京剧艺术传承与推广的一种奉献。他并没有积累大量财富,而是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解古玩旧书上,每天必读夜读。他的作品包括《大戏考》、《袖珍戏考》以及《戏剧月刊》,这些都是他对京剧艺术深刻理解和热爱体现。在他离开上海之前,这些活动一直延续至1965年,是对其一生贡献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