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力开启月球探索新篇章袁亚湘执数之手攀登科技高峰
在1988年,袁亚湘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担任正研,这一时期他成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资助的科研人员。尽管他的初始资金仅有1.3万元,但这对于刚从英国剑桥大学归来的他而言,无疑为他心无旁骛地攀登科学高峰提供了“后盾”。如今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袁亚湘告诉《中国科学报》,稳定、长期的支持对数学研究至关重要,因为数学研究往往难以获得其他横向课题的支持,而国家的支持则是不可或缺的。
自立自强,走向世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优化领域科研实力仍然较弱。在这一背景下,1982年11月,袁亚湘作为中科院挑选的一小部分尖子生之一,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师从优化领域专家M.J.D.Powell。在完成了多年的深入研究后,袁亚湘于1988年回国,从事非线性规划相关理论方法研究。他与学生戴彧虹合作提出了“戴—袁方法”,这被认为是非线性共轭梯度法4个主要方法之一,并收录于优化百科全书。这项成果以及相关工作最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信赖域方法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基石性的贡献,对最优化领域至关重要。首创性地提出了用信赖域方法和传统线搜索方法结合构造新的计算方法;开创了利用非二次模型信息构造二次模型子问题的方法,以及提出了非拟牛顿法;并且是最早系统研究优化子空间算法的人。从非线性规划到大规模优化算法构造和应用,再到国际上推动应用数学走向前列——这些都离不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他的持续支持。
由于其杰出的科研成绩,他被国际同行推选为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合会主席,这使得中国第一位在主要数学组织中担任正职。他还获“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杰出贡献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30多年来首位获得此殊荣的人士。此外,他曾应邀参加第四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及国际数学家大会作报告,使得他的名声不仅在国内外得到认可,还证明了中国在全球话语权日益增强。
随着时间流逝,一张纸、一支笔,是独自一人伏案演算推理的情景已不再是今天所有数学家的全部状态。充分而广泛的学术交流对于提升研究质量至关重要。在此期间,与美国合作证明了一类拟牛顿法全局收敛性的理论,为当时80年代末90年代初间,最重要的一个成果。而回到国内,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辅相成,他集合全国优势力量开展理论和算法探索,将我国所处位置逐步提升至竞争力的水平,同时培养人才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近几年来, 袁亚湘似乎离开了纯粹的地面:录制电视节目、接受采访、参与座谈会……但更多的是花时间泡在孩子们和青少年群体中,用尽可能简单的话语去解释复杂的问题。他希望改变人们对待数字游戏等活动中的误解,或许还能激发他们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兴趣,让他们看待数字世界之美丽,以一种更接近实际生活方式去理解它。但即便如此,也依然存在许多困难,比如如何克服初级阶段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细节的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不放弃寻找有效策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红绿灯、大楼5G背后的技术基础都是由数字控制管理。而这个数字世界里,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如果我们能够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任何困难都不会阻碍我们的发展路程。一旦你掌握好这个工具,就可以像微观物理一样把握整个宇宙,只要你的想象力足够宽广,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而现在,我们正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上,看着科技飞速发展,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