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在社会的重要作用
李贺:唐代诗人,生于790年,卒于816年。其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其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在15、16岁时,他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与李贺往谒。
据说,在这段时间内,有名的《高轩过》诗便是由此产生的。这位诗人的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他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但韩愈作《讳辨》鼓励他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
尽管如此,李贺仍然决定应试,但最终遭到了馋落第。后来,他做了三年奉礼郎,并郁郁不平,最终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他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他的作品中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他也有一些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在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中,特别是在乐府诗方面,他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这些都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对他的影响最大的是杜牧和温庭筠,他们走的是他所开辟道路中的路线。而宋代如谢翱和文天祥,以及元代如萨都剌,都受到他的影响。
然而,也有人批评他的作品,其中一些语意晦涩或堆砌词藻,这可能是由于追求过度奇特导致的一种情况。不过,不论如何评价,这位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大师,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从古到今影响深远的一支强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