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之谜莎士比亚安享晚年曹雪芹却命短
在中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西方,“愤怒出诗人”。痛苦成就了曹雪芹,也成就了莎士比亚。这个谜团背后,是东西方共同的人类精神力量支持。
曹雪芹的家世奇特。一方面,他们是接近皇权,被万人艳羡的内务府显贵,享受着人间罕有的富贵繁华;另一方面,又被喜怒无常的皇帝时刻操纵着命运,是生杀予夺皆受制于皇家的“世代家奴”。雍正多次骂曹家这种人是“包衣下贱”、“卑鄙小人”,不值一文钱。就连曹雪芹当年深受皇恩风光无限的祖父曹寅向康熙皇帝谢恩,追述身世时,还要称其先人为“包衣老奴”。其中血泪,历经了曹家沧桑巨变的曹雪芹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他在《红楼梦》中借贾府奴仆之口,说出“你知道‘奴才’那两个字是怎么写的?”惊魂一语,内含多少感慨悲凉? 曾经富贵,现在却寄人篱下,其内心之凄凉可想而知。熟悉他的朋友形容他道:“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嘚嘚白眼斜……”
他对这个社会有太多太多的感触,从此潜心文字,回归内心。大约在乾隆九年(1744)前后,他动笔写作《红楼梦》,并一发而不可收拾,由原来“闲来偷笔”变成了终身的事业。
然而,在与莎士比亚相比,这两位文学巨匠都没有好运气。在他们早年的生活里,每一步都是挑战和挣扎。但最终,他们将这些困境转化为创作中的灵感和力量,不断地塑造出那些让我们至今仍然敬仰和思考的话题、情节和人物。而这一切,都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坚韧不拔的一面,即使是在逆境中,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生命活力所需的一线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