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传奇从英伦文豪的安稳晚年到华夏大师的不幸离世
在中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西方,“愤怒出诗人”。痛苦成就了曹雪芹,也成就了莎士比亚。他们的故事,是关于人类精神力量支持的传奇。我们从英伦文豪安稳晚年的背后,看到了西方世界对艺术创作的尊重与理解;而我们也探寻华夏大师困病之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对于苦难与不幸的内心挣扎。
曹雪芹家世奇特,一方面享受着富贵繁华,一方面又受到皇权操控。雍正多次贬低曹家的身份,他们被称为“包衣下贱”、“卑鄙小人”,不值一文钱。即便是祖父曹寅向康熙皇帝谢恩时,也只能称其先人为“包衣老奴”。其中血泪,历经了曹家沧桑巨变的曹雪芹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他在《红楼梦》中借贾府奴仆之口,说出“你知道‘奴才’那两个字是怎么写的?”惊魂一语,内含多少感慨悲凉? 曾经富贵,现在寄人篱下,其内心之凄凉可想而知。他对这个社会有太多太多的感触,从此潜心文字,回归内心。大约在乾隆九年(1744)前后,他动笔写作《红楼梦》,并一发而不可收拾。
然而,对比起来,莎士比亚似乎拥有更好的运气。他和曹雪芹果然身世相似,但早年家道中落,他尝遍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但他的父亲却是个成功的人物,不但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在上也平步青云。当他六七岁的时候,就被送进一个有名的文法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天意难测,他十四岁那年父亲意外破产,小莎士比亚从此开始饱尝生活辛酸与艰难。他只得中途退学帮忙裁割皮料制手套,然后挣取微薄利润。
尽管如此,这两位文学巨匠都以自己的方式,用生命中的痛苦来铸就作品,让后人的敬仰和思考永恒地流传下去。在东方和西方,都有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对于美好生活追求,对于命运抗争,以及对于艺术创作深切渴望。这就是他们不同凡响的地方,是为什么他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的灵魂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