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为何在撰写资治通鉴时躲在地洞中
《穴居的史学家:司马光与节俭的传统》
在宋朝士大夫眼中,苦读诗书不仅仅是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更重要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一位读书人考取功名后,便能获得丰厚的待遇和房产。赵普宅、寇准宅、陈升之宅等,都建造得豪华非凡,成为了宋朝各个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然而,与这些豪门巨擘相比,宣徽使王拱辰的别墅更是显赫。他的别墅位于洛阳富人区,以其气宇轩昂闻名。而司马光,同样在洛阳居住,但他的住宅却位于陋巷低矮破败,只能遮风避雨。
司马光正是在编著《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因为夏天酷暑难耐,在房子下面挖了一个地下室。他在那儿埋头著作,被人讥为“穴处者”。这背后的故事,是关于他坚持简朴生活方式,对奢侈无感的一种体现。
早年间,当时群牧判官司马池招待宾客时,只准备简单菜肴,如肉酱、干肉和菜羹,以及一些梨、枣和柿果。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质朴的情趣逐渐消失,被奢华取代。在那个时代,如果不按流行趋势办事,便会被视为小气,不受欢迎。
而司马光,却始终保持着淡泊心态,不喜奢华,并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即便面对皇帝赏赐,他也不会轻易接受作为办公开支。这种节约精神,使他与众不同,被视为简朴甚至吝啡,而实际上,这正是他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坚守的一部分。
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繁荣昌盛的宋朝,也有人选择保留一种古老而纯真的生活方式,他们对于物质世界并不执迷狂热,而是一心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那就是宁愿选择简朴过日子,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