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里的黄梅戏之魂徐志远奏响传统音乐的赞歌
在山区的童年里,徐志远与寂静共舞,他的手指轻触竹笛,耳边回荡着悠扬的音符。青春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割裂了他的梦想,让他“歪打误撞”走进了剧团的门。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心中萌生了一股创作之火,那是一种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在剧团,他不仅是一个鼓手,更是那黄梅戏中的灵魂。他用自己的笔触,为那些演员们编织出温柔而动人的旋律,那些旋律仿佛能触及人心深处最脆弱的地方。
21岁时,他已能独立完成作曲、配器和指挥,这份成就让他更加坚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后来,在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他遇到了更广阔天地,那里的师傅们都是音乐界的大师,如何占豪、刘如曾等,他们教会了他更多关于音乐创作的秘密。
毕业后,徐志远放弃了留校机会,将视野转向岳西,用自己的才华为那个地方带来了新的活力。他参与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红楼梦》、《秋千架》等都受到过高评价,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奖项,这些荣誉象征着他的成就,也证明了他在黄梅戏领域的地位。
除了创作,还有学术研究,是徐志远另一条重要的人生道路。他的论著和论文,如《黄梅戏通论》、《试论程长庚对京剧音乐贡献》,都是对这个古老艺术形式的一次又一次探索和理解。
然而,在这个多元化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徐志远意识到,要想将黄梅戏推向新高度,就必须创新,不断尝试新事物,以吸引年轻一代。这就是为什么他一直在寻找新的元素,比如电声音乐或是淮剧元素,将它们融入传统黄梅戏中,使其更加现代化,同时保持其独特韵味。
他的许多作品,如《风雨丽人行》、《孔雀东南飞》等,都体现出了这一点。而这些作品,也正是因为它既有传统,又有创新,所以受到了观众喜爱,被认为是中国地方戏与现代娱乐结合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