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敏中法国学制下的风采
【人物简介】
白敏中(公元792—861年),字用晦,祖籍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唐后期宰相,著名诗人白居易从弟。少年孤立,无父兄抚养,承受诸兄遗产。唐穆宗长庆初中进士,最初在义成节度使李听府任僚属,入朝为右拾遗,再转左司员外郎。
【主要贡献】
辅政期间,在缓和加强民族关系上有着一定的贡献。他作为镇抚大臣,对党项进行安谕,以司空、平章事兼邠宁节度、招抚制置使身份前往。临行时,宣宗亲自在安福楼为他饯行,并颁玺书慰劳赐通天玉带,以神策军护送。在军至宁州后,他征求军士意愿,可弃战为农,从南山并河按置屯保,为开通萧关至灵威交通要道,以及耕作与战争相结合。这段经历展现了他的治理能力和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四辅之首的宰相】
白敏中自幼好学,不善言谈,但擅长诗文及文学。长大后,他诚信笃实,看重友情。一生经历六位皇帝的更迭,在治国、治军上都有杰出的建树。曾因疾病辞官回乡,但被召还入朝,被拜为翰林学士,并多次升迁至宰相位置。在一次会昌六年(846)出任同平章事时,他力助宣宗将李德裕贬崖州刺史,其党羽也随之离开京师。当时授予不少人非议,但由于深得宣宗信任,加以五年的十三次升迁位居四辅之首。
【晚年生活】
咸通二年(861年),西南蛮族侵扰,当时懿宗派人挟扶白敏中上殿,一同计议。此前,由于足疾自请退出政坛。但由于一生身居要职,在处理民族关系和恢复、发展边地经济作出一定贡献,最终未能摆脱诬陷李德裕一事所造成的阴影。在晚年,他再次被召回京城,被拜为司徒、中书令,并减少其担负的一些事项,最终因健康问题辞去官职致仕归乡守祖茔。而他的墓冢及唐时所立神道碑仍保存完好,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