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音乐工作者陈儒天探索江苏省黄梅戏的源起与发展
自1962年毕业于安庆戏校音乐系以来,我,陈儒天,便投身于黄梅戏的世界。初到安庆黄梅戏剧团青年队(现为安庆市黄梅戏三团),后调至一团,再转往地区黄梅戏剧团(现为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直至今日,我都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春秋。
与韩再芬合作多年的岁月里,我有幸见证并参与到她个人成长的历史中。在整理她100首唱腔、推出10张唱片的过程中,我们共同展示了黄梅戏音乐发展史,并对培养新一代演员和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我的作品,如《郑小姣》的电视版,为中国首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此外,我还尝试将黄梅歌、舞、音乐剧融合在一起,如《打猪草》、《卖货郎》、《天女散花》、《西施浣纱》,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也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心。
我曾为上百部大、小舞台剧、歌舞电影及电视剧作曲,其中一些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我特别荣幸的是,《郑小姣》获全国第三届金鹰奖,《西施》获得孔三传金奖,《桃花女》拿下“五个一工程奖”,而《徽州女人》则分别获得第六届中国戏曲节作曲奖及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以及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最后,《不倒的汉子》的飞天奖更是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