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红灯记的作者又是谁不是樊粹庭吧
豫剧红灯记的作者不是樊粹庭吗?他是豫剧的现代之父,既是编导又是演员,是集多方面才华于一身的人物。原名樊郁,他出生在河南省遂平县潘庄。自小受父亲影响,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14岁考入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并后来转入中州大学。在校期间,他深受京剧的吸引,被同学们称为“戏迷”。他曾拜贺桂福、云路卿为师,学习京剧,并曾任学校国剧队队长。
毕业后,他先是在河南民众师范讲授戏剧课程,再次回到教育工作中。他利用这段时间,对全省各地的地方戏进行了深入了解,同时也接触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5年,他邀请了一批演员,将开封永乐戏院改建成豫声剧院,并亲自进行改革,使得豫剧获得了一定的新面貌。为了丰富表演技巧,他请来了有真才实学的京剧票友贾荫堂教授武功,同时吸纳了一批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到劇院中。
樊粹庭不仅是一位知识分子,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文化人。他看到了豫剧通俗易懂的一面,但同时也看到其落后的地方,如脚本粗糙和文词不通。此外,还有许多旧有的封建主义毒素需要清除。他通过学习西安易俗社等革新的精神和方法,为改变豫劇劇目的状况做出了努力。
他的第一部作品《凌云志》一经上演,即大获成功。随后创作的《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多部作品,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系列作品不仅在艺术品格上超越传统,而且宣扬中国人民传统美德以及反帝反封建思想,在爱国主义思想上尤为突出。
抗战全面爆发后,樊粹庭将部分人员组织成狮吼剧团,从北京回到河南继续推广、劳军及募捐演出。当开封沦陷前夕,他与同事们在内乡县马山口再次创作了《克敌荣归》等劇目。而在西安重组狮吼剧团时,与高培公、封至模等人的合作使得西安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
1942年,由于主要演员陈素真的离职和其他艺人的离开,狮吼儿童舞台团解体。但樊粹庭并未气馁,而是招收难童成立狮吼儿童舞台团,又聘请韩盛岫担任武功教师。这批学员迅速成长,其中武术技能尤其突出。为了展现他们的能力,樊粹庭专门创作文武并重的小说《鹤归楼》、《无敌楼》,受到观众欢迎。
解放后的西安,让他的心情喜悦满溢,不久之后他就开始创作新篇章:如《再生铁》、《法网难逃》,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阶段。在此期间,又不断汲取新思想,用以表现生活,使他的艺术更添光彩。此后,一直持续至晚年,共计近60部作品,其中以女性角色的角色居多,其原因既源于对旦行中心地位深刻理解,也源于作为知识分子的同情心,以及理想中的妇女形象塑造力度强烈而充满人性的特点所致。在这些人物形象中,无论是在勇敢雪耻还是仗义施仁,或是在悲痛或喜悦时,她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情感与智慧,这正是我国传统戏曲精华与当代女性特征相结合的人物形象。
最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尽管面临着挑战与困难,但 樊粹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以一种人民性去歌颂勤劳勇敢的大众,以一种温柔善良的心态去赞美中国妇女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最终成为了一代伟大的文化工作者,其遗产至今仍被人们怀念和研究。